對 0–3 個月的寶寶來說,奶就是主要食物來源。新生兒奶量是否足夠,直接關係到寶寶的成長與健康。但新手爸媽常常擔心:「看不出寶寶餓的反應、奶量要喝多少cc才會飽?」其實,奶量不必追求「固定數字」,更重要的是依照寶寶的體重、生理反應與肢體語言來調整。

新生兒奶量計算公式

黃瑽寧醫師在書籍《輕鬆當爸媽,孩子更健康》中,曾提到一個常見的嬰兒奶量計算方式:「寶寶體重 × 100–150cc = 每日總奶量」

例如:「5 公斤新生兒 → 每天大約需要 500–750cc。」

假設餵奶頻率約為3~4小時1次,平均分成 6–8 次餵食,每餐大約可以抓 120cc的新生兒奶量,如果寶寶沒有喝完也不用勉強,代表他可能吃飽了。

💡要注意,新生兒奶量只是「參考值」,爸媽千萬不要被數字綁架,還是要以觀察寶寶的反應為優先。

 

如何判斷寶寶是否餓了?以及吃飽了嗎?

除了公式,爸媽更應學會看寶寶的「飢餓訊號」與「吃飽訊號」。

新生兒飢餓訊號

建議家長在前中期能夠發現寶寶的訊號,因為如果到很後期才哺餵,寶寶可能會出現飢餓而急促喝奶的情況,導致弄傷媽媽或出現寶寶喝太飽吐溢奶的現象。

🔹 新生兒的飢餓訊號

    早期:張開嘴、噘嘴

    中期:侷促不安或吸吮手指

    後期:情緒躁動、激動大哭

🔹 新生兒的吃飽訊號

    吸吮動作變慢,最後停止

    舌頭自動把奶嘴頂開或離開乳頭

    身體扭動小手揮舞,表示抗拒

 

當新生兒出現這些反應,表示他已經喝得差不多,不需要硬塞更多。還有一個方法也可以辨別寶寶是否吃飽,那就是寶寶一天至少換6~8次尿布,且寶寶尿液呈現淡黃色沒有異味,就代表新生兒奶量充足。

除了上述的參考點之外,也可以多留意寶寶排便的狀況,寶寶每日排便約3至5次,有吃飽的情況下形狀大多呈現黃(綠)色軟便,以及觀察出院返家後體重是否有穩定成長。

 

新生兒奶量突然減少,這是「厭奶期」嗎?

有些爸媽會發現,明明前幾個月新生兒奶量正常,後來卻突然減少或是不願意配合喝奶,這很有可能是新生兒厭奶期哦!以下會和爸媽分享一些厭奶期的特徵。

根據樂生婦幼醫院網站指出:「新生兒第一次的厭奶期大多會發生在寶寶3-4個月大時,但也有一些新生兒在2個月大就出現厭奶的現象。」而厭奶期並非只發生一次,厭奶期大約都會維持一星期~半個月不等的時間,這些都算是正常範圍之內,第二次厭奶期則是容易出現在開始接觸副食品之後。

 

新生兒奶量減少可能的原因包括:

  • 成長需求趨緩:第四個月尤其明顯,生長速度會減緩 (正常現象)
  • 氣候影響:在夏天奶量需求可能會減少
  • 專注力分散:新生兒開始對外界有興趣,喝奶容易中斷
  • 吃到副食品或大人的食物:覺得其他東西比較有味道
  • 開始厭煩牛奶或母奶的味道

如果寶寶依然有正常活動力、精神好、生長曲線持續增加,則不必過度擔心。

本文提供爸媽育兒方向,幫助您簡單掌握餵食新生兒的奶量,希望看完文章的爸媽能夠學會解讀寶寶的飢餓訊號與吃飽訊號,在育兒路上能更得心應手。
 

 

資料來源:網路

 

免責聲明: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,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,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!

文章經由參考、蒐集網路上資訊,並重新編譯撰寫,如不慎侵權或冒犯您的權益,我們在此向您致上誠摯的歉意,若著作權人發現有此情形請您來信告知,編輯團隊會在收到訊息後立即確認並回覆您,在第一時間也會移除相關內容,敬請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