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秋冬換季時,許多爸媽最擔心的就是「寶寶呼吸道感染」。其中,RSV(呼吸道融合病毒,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) 是造成新生兒與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本文整理出嬰兒 RSV 症狀、傳染途徑與預防重點,幫助爸媽正確面對與防範。
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什麼?
RSV(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)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源,主要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。
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,RSV 是造成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(如細支氣管炎、肺炎)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病毒特性:
感染後可產生免疫,但不持久,一生中可能重複感染多次。
嬰兒感染 RSV 會有什麼症狀?
RSV 感染後的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,但對於新生兒與早產兒,病情可能更嚴重。

常見初期症狀
嚴重症狀(需就醫)
根據台大醫院小兒部資料,約有 1%–2% 的感染嬰兒會發展成重症(細支氣管炎或肺炎),尤其是未滿6個月、早產或患有心肺疾病的嬰兒。
大人也會感染RSV嗎?
會。
RSV 並非嬰幼兒專屬,大人也可能感染,只是症狀通常較輕微。成人感染後,也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,如喉嚨痛、流鼻水、咳嗽。但若家中有嬰兒、孕婦或老人,成人可能成為病毒帶原者,把病毒傳給免疫力較弱的家人。
提醒: 家中有新生兒時,若大人感冒或咳嗽,應避免近距離接觸、親吻寶寶,並佩戴口罩。
如何預防寶寶感染 RSV?
由於 RSV 感染的治療方式有限,且嬰幼兒感染後容易出現嚴重下呼吸道疾病,預防便成為最重要的防護策略。
台灣周產期醫學會於 2025 年發布的最新《RSV 母嬰預防共識指引》指出,除了日常防護外,目前有兩項可行的醫學預防措施:
一、孕婦接種 RSVpreF 疫苗
RSVpreF 為重組融合蛋白疫苗,由 RSV-A 與 RSV-B 兩種病毒株的表面糖蛋白製成。
台灣衛福部食藥署(TFDA)已於 2024 年 10 月核准使用於妊娠第 24–36 週的孕婦,可預防嬰兒出生後 6 個月內的RSV相關下呼吸道感染。
貼心提醒:
若孕婦近期也需接種百日咳疫苗(Tdap),建議先施打 RSVpreF,間隔至少 14 天後再接種百日咳疫苗,以避免抗體反應干擾。
二、嬰兒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 Nirsevimab
Nirsevimab(商品名 Beyfortus)是台灣於2024年9月核准的長效單株抗體,可阻止RSV進入呼吸道細胞、降低感染風險。
建議對象:
給藥方式與劑量:
保護效期: 單劑可提供一整季的防護力。
根據台灣醫學會共識,即使孕婦已接種 RSV 疫苗,若嬰兒在接種後 14 天內出生,仍建議施打 Nirsevimab,以確保足夠抗體濃度。
高風險嬰幼兒可考慮短效型單株抗體 Palivizumab
臨床研究顯示,Palivizumab 可降低 56% RSV 住院率,並減少喘鳴天數與復發風險。
日常生活防護措施

即使有疫苗與抗體注射,生活中的預防仍同樣重要:
感染 RSV 要怎麼辦?
目前尚無專一治療藥物,治療以支持性照護為主,包括補充水分、吸鼻涕保持呼吸道暢通、必要時給氧或住院治療。
不建議自行服用抗生素或止咳藥,需由醫師評估病情。
RSV 是新生兒與嬰幼兒最常見、且可重複感染的呼吸道病毒之一。根據台灣周產期醫學會(2025) 建議,母體接種疫苗+嬰兒施打單株抗體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策略,再加上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環境管理,爸媽就能大幅降低寶寶感染風險,安心度過換季的流行巔峰。
資料來源:
衛生福利部 台中醫院-衛教資料|嬰幼兒注意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
臺大醫院 健康電子報|淺談嬰幼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
臺灣周產期醫學會|呼吸道融合病毒(RSV) 母嬰預防共識指引
資料來源:網路
免責聲明: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,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,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!
文章經由參考、蒐集網路上資訊,並重新編譯撰寫,如不慎侵權或冒犯您的權益,我們在此向您致上誠摯的歉意,若著作權人發現有此情形請您來信告知,編輯團隊會在收到訊息後立即確認並回覆您,在第一時間也會移除相關內容,敬請包涵。